先进陶瓷

  • 轻质陶瓷复合装甲研究进展

    陈智勇;徐颖强;高飞;邓四二;李彬;崔帅帅;秦景;

    轻质防护装甲可有效提升载具的机动灵活性和遭受攻击后的生存能力,已成为装甲车辆等国防军工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由陶瓷面板和纤维背板复合而成的陶瓷复合装甲已代替单一防护材料,成为轻质复合装甲发展的重要趋势,但质量笨重的传统陶瓷面板降低了防护装备的机动灵活性,纤维复合材料阻燃性差、遭受攻击后燃烧产生毒烟降低了防护装备和人员的生存能力。围绕防护装甲的轻质、阻燃性能需求,从结构形式、制备工艺、防弹性能评价及抗侵彻机理四个方面,全面综述国内外陶瓷复合装甲的研究进展。为设计出满足轻质、阻燃性能需求的C/C-SiC陶瓷/金属基复合泡沫复合装甲提供理论依据,对拓展陶瓷复合装甲材料的设计思路,提高防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5期 v.61;No.438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 溶胶-凝胶法制备碳化锆纳米粉体

    张皓;杨凡;朱志杰;曹迪迪;杜泽羲;于美玲;赵林;王雪颖;

    以锆酸四丁酯为锆源,二苯甲酰甲烷为碳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先合成碳化锆前驱体,800℃预处理后,再通过高温烧成制备出高性能碳化锆纳米粉体。分别对碳化锆前驱体和纳米粉体进行红外光谱、粘度、X射线衍射、热重、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表征和分析,研究了二苯甲酰甲烷和锆酸四丁酯摩尔比、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对碳化锆前驱体和纳米粉体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二苯甲酰甲烷和锆酸四丁酯摩尔比为4.0∶1,1600℃保温1 h或1400℃保温2 h时,可以制备出高纯、粒径尺寸为30 nm的椭圆形碳化锆纳米粉体。

    2025年05期 v.61;No.438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6K]
  • 基于气压两步烧结工艺对Si3N4陶瓷力学性能的研究

    郝瑞杰;周存龙;王强;杨元清;彭沧;王宇琨;

    传统的气压一步烧结工艺由于烧结温度过高导致晶粒的异常长大,对Si_3N_4陶瓷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以α-Si_3N_4为主要原料、Y_2O_3-Al_2O_3作为烧结助剂,通过气压两步烧结工艺制备Si_3N_4陶瓷。研究了低温预烧结(1500~1600℃)对高温烧结Si_3N_4陶瓷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测试了气压两步烧结Si_3N_4陶瓷的致密度、物相组成、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分析了Si_3N_4陶瓷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低温段预烧结对改善Si_3N_4陶瓷颗粒重排过程和α→β-Si_3N_4的相转变率起着重要作用,在1550℃预烧结2 h,然后在1780℃高温烧结2 h,样品晶粒尺寸分布呈现出少量大尺寸长柱状晶粒分布在细小晶粒之间的双峰分布,其相对密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达到97.42%、671±25 MPa和6.75±0.35 MPa·m~(1/2)。

    2025年05期 v.61;No.438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0K]
  • 静电纺丝制备柔性Sn-CNFs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储能研究

    刘超群;刘擎;迟彩霞;

    基于合金化反应的锡基钠离子负极材料因其高理论容量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粒子聚集以及体积膨胀使锡基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有待提升。因此,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将锡纳米片嵌入到氮掺杂的碳纳米纤维中,制备了具有柔性无粘结剂的Sn-CNFs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作为活性材料的锡可以提供高的理论容量,氮掺杂的碳纤维可以有效地提升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Sn-CNFs负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0.2 A/g、0.5 A/g、1.0 A/g、2.0 A/g时,可逆放电容量分别为788.7 mAh/g、596.2 m Ah/g、483.8 m Ah/g以及367.9 m Ah/g,即使当电流密度增加到5.0 A/g时,仍然保持了264.7 mAh/g的可逆容量。在0.1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60圈后仍然具有626.6 m Ah/g,容量保持率为87%。本研究可为设计新型柔性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一定借鉴。

    2025年05期 v.61;No.438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9K]
  • 碳酸钙添加量对氧化硅陶瓷型壳力学性能的影响

    粟永祥;黄发国;孙金超;赵庆娟;王贵;张若愚;郑易东;荣家辉;曲云飞;

    以熔融SiO_2粉末为基础原料,采用LCD光固化成型技术制备,通过高温烧结工艺成功制备了氧化硅陶瓷型壳,探讨了CaCO_3含量对氧化硅陶瓷型壳收缩率、力学性能及显气孔率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CaCO_3的加入能有效降低型壳的收缩率,当CaCO_3添加量达到10 wt%时,型壳的XY方向收缩率降至最小值1.5%,Z方向收缩率降至最小值2.7%,同时显气孔率得以控制在34.15%以内。当CaCO_3添加量为4 wt%时,氧化硅陶瓷型壳展现出最优的力学性能,室温抗弯强度达到18.65 MPa,1350℃下的高温抗弯强度为16.28 MPa。

    2025年05期 v.61;No.438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3K]
  • 静电纺丝法制备In掺杂SnO2纳米纤维及其乙烯气敏性能研究

    吴启瑞;赵淳;杜振铭;范鹏;沈厚明;王卓;

    以二氧化锡(SnO_2)为研究对象,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多孔管状结构的铟(In)掺杂SnO_2纳米纤维。以变压器油中溶解的特征气体乙烯(C_2H_4)为目标气体,对所制备的纳米纤维进行了气敏性能测试并揭示了其气敏机理。结果表明:In掺杂比例为0.8 at%的SnO_2传感器具有最优异的气敏性能,在200℃的最佳工作温度下对5ppm C_2H_4的响应值为4.8,响应时间为70 s。In掺杂SnO_2纳米纤维是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检测的潜在候选者,在变压器故障预警中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5年05期 v.61;No.438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5K]

建筑卫生陶瓷

  • 提钒尾渣制备陶瓷透水材料及性能研究

    霍红英;

    以提钒尾渣为主料,煅烧高岭土和钠长石为助剂,碳酸氢钠为造孔剂,采用一次成型烧结工艺制备了陶瓷透水材料。采用TG-DSC综合热分析法、XRD及SEM等分析方法,表征了材料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物相及微观形貌;研究了材料配方、成型压力及烧结温度对透水材料的抗折强度及透水系数的影响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当提钒尾渣∶碳酸氢钠∶高岭土∶钠长石质量分数比为45∶34∶10∶10,烧结温度为950℃,成型压力为5 MPa,保温时间2 h条件制备的透水材料具有较优的性能。其抗折强度为5 MPa,透水系数为0.011 cm·s~(-1),符合国标《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 25993—2023)的要求。此时材料中由于霞石(KNa_3[AlSiO_4]_4)的合成,其强度得到明显提升。

    2025年05期 v.61;No.438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3K]
  • 一种低密度卫生陶瓷泥浆的研制

    董志军;

    使用瓷石、瓷土、球土、水洗高岭土、硅灰石、硼钙石、长石,通过调整配方组成,对比烧成收缩、变形度、吸水率、抗折强度和减重效果,制得了一种低密度卫生陶瓷泥浆。

    2025年05期 v.61;No.438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日用陶瓷

  • 基于高温还原的CaO/MgO摩尔比对R2O-RO-Fe2O3-Al2O3-SiO2系分相±析晶釉呈色的影响

    江财水;吴军明;江枫;罗婷;杨晨;刘昆;郑乃章;

    以高岭土、滑石、方解石和氧化铁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色差计、XRD、SEM-EDS、TEM等测试手段探究了在高温还原工艺条件下不同CaO/MgO摩尔比对R_2O-RO-Fe_2O_3-Al_2O_3-SiO_2系分相-析晶釉的呈色与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aO/MgO摩尔比由4.0逐渐降低至1.22,釉面由乳蓝色向乳白色转变,并逐渐析出普通辉石晶体,釉色向黄绿色转变,晶体随摩尔比降低而增大增多,最终覆盖釉面而呈无光。CaO/MgO摩尔比增大,分相尺寸减小,瑞利散射效应增强,乳蓝色加深;CaO/MgO摩尔比减小,分相尺寸增大,米氏散射效应增强,乳白色增强。高温还原促进了氧化铁的分解和气泡的迁移,使得釉层断面组分分布不均匀,在釉表面形成卵状斑纹,釉上层的钙、镁、铁元素高于下层,釉上层分相结构(200~300 nm)产生米氏散射而呈乳白色,釉下层分相结构(50~100 nm)产生瑞利散射而呈乳蓝色。随着CaO/MgO摩尔比减小,乳白色分相区域向釉底层延伸,分相尺寸随之增大,呈色加深,分相富集的钙、镁、铁等元素促进辉石晶体析出,析晶现象越明显。

    2025年05期 v.61;No.438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4K]
  • 中国紫颜料的复仿制工艺探索与呈色性能研究

    邢腾飞;何选盟;姜显威;刘千龙;

    为探明古颜料中国紫的制备工艺,本文以石英、碱式碳酸铜、重晶石为原料,以氧化铅为助熔剂,采用高温固相法对中国紫颜料进行仿古制备,研究了煅烧温度、保温时间对中国紫颜料的结构和呈色性能的影响。利用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拉曼光谱和色度仪等分析仪器对其结构和呈色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为900℃,保温时间为6 h所制备的中国紫颜料呈色性能最为优异,L*值、a*值、b*值和c*值分别是51.27、4.69、-24.05和24.50。

    2025年05期 v.61;No.438 63-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8K]
  • 钾长石/钠长石对高温茶叶末釉呈色的影响

    徐和良;毛熙烨;孙凤泽;杨超;赵田贵;刘溧;包启富;

    以钾长石、钠长石、苏州土、石英、滑石、方解石、氧化铁为原料,进行了高温茶叶末釉的制备研究。利用XRD、FE-SEM、XPS、白度仪和光泽度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不同钾长石/钠长石比例对其呈色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呈色机理。结果表明:当钾、钠长石总量不变,随着钾长石/钠长石比例的增大,釉面的亮度值(L~*)、红绿值(a~*)和黄蓝值(b~*)均呈现增大的趋势,釉面呈色由黄绿色调逐渐偏向黄色调。从釉的显微结构分析可以看出,釉中析出了含铁的透辉石晶体和石英晶体并产生了分相结构。茶叶末釉呈色是铁离子形成的化学色以及分相结构产生的结构色相互耦合的结果,前者起主导作用,后者修饰了前者,这两者相互结合,使茶叶末釉品种繁多且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2025年05期 v.61;No.438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9K]

藏与鉴赏

艺术陶瓷

  • 近年来陶埙研究综述

    朱婷;余磁;

    截至目前,陶埙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材质、形制、工艺、文化、音乐考古等方面的内容。结合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当前陶埙的研究主要基于早期的考古研究资料,在音乐考古学及陶埙的改良传承两大方面有所扩充。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探寻陶埙当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能够进一步阐明陶埙是目前已知唯一流传至今且仍然具有独特生命力的陶瓷类吹奏乐器。陶埙的发展伴随着中国陶瓷手工业的进步,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陶埙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进一步的发展与探究。

    2025年05期 v.61;No.438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 舟山海泥陶器的研创及其地域特色

    邵月云;黄小华;

    舟山海泥是一种独特的制陶材料。采用材料分析和实证的方法分析舟山海泥制作新型陶器的可行性及其文化内涵。研究认为:舟山海泥具有含盐量高、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通过淘洗、掺入其他黏土等方法,可以降低含盐量,提高可塑性,有利于在较高温度下烧结。舟山海泥陶器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与舟山传统陶器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等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的结合。

    2025年05期 v.61;No.438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 基于图像学分析的清代粉彩团花纹研究

    刘惠之;郭帆;张小萍;

    图像学是20世纪西方主要的艺术研究方法之一,它以内容分析为出发点,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揭示图像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与美学价值。运用图像学分析的方法,揭示了清代粉彩纹样中的重要类型之一粉彩团花纹的外在表征和内在象征意义,以及与社会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清代粉彩团花纹在题材、构图、色彩和工艺技法上具有独特形式特征,以及吉祥寓意、图腾意味和文人雅趣等象征意义,同时体现了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多民族文化融合、中西方艺术交流与互鉴的时代精神。

    2025年05期 v.61;No.438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 产业化管理下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发展模式研究

    洪瑶;高开辉;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具有鲜明的产业化特征,一千多年来都是在手工制瓷产业体系内传承与发展。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和产业化管理理论等研究方法,对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产业化管理沿革深入分析,发现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在产业化管理下分别形成了轻工产业、艺术产业和文创产业三种发展模式。经研究后得出结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发展模式是产业化管理的结果,产业化是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发展的必由之路,并针对不同的发展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

    2025年05期 v.61;No.438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