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陶瓷

  • CaCu3Ti4O12陶瓷的掺杂改性研究进展

    唐鹿;

    CaCu_3Ti_4O_(12)陶瓷不仅具有巨介电常数和优异的非线性I-V特性,而且在较宽的温度和频率范围内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因而在超级电容器、高密度存储器等电子元器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CaCu_3Ti_4O_(12)陶瓷的介电损耗相当高,这直接限制了其在电子元器件上的商业化应用。掺杂改性是一种改善Ca Cu_3Ti_4O_(12)陶瓷性能的有效方法,在保持陶瓷巨介电常数的同时能很好地降低介电损耗。本文对近年来CaCu_3Ti_4O_(12)陶瓷掺杂改性方面的研究做了全面的综述,重点综述了不同掺杂离子对CaCu_3Ti_4O_(12)陶瓷微观结构和性能方面的影响,并探究了CaCu_3Ti_4O_(12)陶瓷的巨介电响应机制。

    2025年08期 v.61;No.44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 Au负载ZnO/SnO2/Zn2SnO4复合分级微球的制备及氢气气敏性能研究

    王维东;刘春;黄伟;张恒源;吴启瑞;范鹏;

    变压器油中溶解的氢气(H_2)是变压器放电故障的重要特征气体之一,有必要对氢气进行快速、高灵敏的检测。采用水热法和液相沉积法制备了Au负载的Zn O/Sn O_2/Zn_2Sn O_4复合分级微球,并对其氢气气敏性能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u纳米颗粒负载可以有效提高Zn O/Sn O_2/Zn_2Sn O_4复合分级微球的氢气气敏性能,在220℃的最佳工作温度下对50 ppm H_2的灵敏度为9.1,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为1.9 s和2.6 s,展现出良好的可重复性、长期稳定性和选择性。Au负载Zn O/Sn O_2/Zn_2Sn O_4复合分级微球是变压器油溶氢气检测的合适选择,在变压器放电故障预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2025年08期 v.61;No.441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7K]
  • 混晶型含钛位缺陷的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刘进;张艳树;杜昊;王勇兵;崔伟娜;曹红霞;

    在传统纳米二氧化钛液相制备基础上,采用紫外光辐照和硝酸双辅助水溶液法,在室温条件下制备出新型黄橙色钛位缺陷纳米二氧化钛材料,材料紫外吸收峰向可见光范围偏移,且吸收光范围得到扩大;材料中存在两种晶型和缺陷结构,其用于降解罗丹明B过程中,达到99.9%的降解率,比同等条件下普通二氧化钛材料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效果。根据材料形貌分析,推测该材料合成过程中的形成机理为定向连接(OA)机制。

    2025年08期 v.61;No.441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6K]
  • Sm2O3-YF3对无压烧结氮化铝陶瓷性能的影响

    贺逸轩;汪小红;吕文中;姜海;

    基于无压烧结条件下制备兼具高热导率及高弯曲强度AlN陶瓷的需求,采用新型二元烧结添加剂Sm_2O_3与YF_3,通过无压烧结制备了含有Sm_2O_3(添加含量为0.3~6.5 wt%)的AlN陶瓷,并比较了两步烧结法与传统工艺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AlN陶瓷中的第二相为SmAlO_3,两步烧结的添加6.5 wt%Sm_2O_3-1 wt%YF_3的AIN陶瓷综合性能最佳,其热导率为176.9 W·m~(-1)·K~(-1),弯曲强度为368.6 MPa。Sm_2O_3的引入会与AlN中的Al_2O_3反应产生液相,促进AlN的致密化、抑制晶粒生长并起到除氧作用。相较于传统的烧结方法,两步烧结法不仅减少了陶瓷中的第二相的含量,还促进第二相向三叉晶界分布,进而显著提高了热导率;与此同时第二相分布的变化还可调控AlN陶瓷的弯曲强度。

    2025年08期 v.61;No.441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0K]
  • Cu/AlN/Cu功能梯度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孙静;罗洁;吕薪羽;张宗仁;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了Cu/AlN/Cu功能梯度电极材料,并成功实现了与CoSb_3热电材料的高效连接。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在Cu/AlN/Cu与CoSb_3的界面处检测到Cu_3Sb、Cu_(3.3)Sb、(Ag,In)、Cu、CuIn及Cu_2In等多种物相,这些相的分布与局部元素分布高度吻合。研究表明,焊接温度显著影响过渡层的结构和均匀性,较低的焊接温度(500℃)有利于形成均匀稳定的过渡层,减少孔洞生成,提升界面连接质量。此外,Cu、Ag、In、Ti等元素在界面区域展现出复杂的扩散行为,尤其是Ti元素的偏析,显著增强了界面的润湿性和结合强度。然而,不对称的扩散速率引发了Kirkendall效应,进一步影响了过渡层的微观结构。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SPS连接后界面处相结构连续,缺乏明显的界面分界线。

    2025年08期 v.61;No.441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8K]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NiO/8YSZ复合阳极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黄佳;杜英和;吴汉阳;刘欣;王艳香;李家科;

    以NiO和8YSZ(8 mol%Y_2O_3稳定ZrO_2)为主要原料、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造孔剂,在1300℃、保温时间2 h条件下合成NiO/8YSZ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复合阳极。采用XRD, SEM和电化学工作站等研究了NiO含量对合成产物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以及构建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NiO含量为60%、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外加量为5%,所合成复合阳极所组装单电池,在测试温度800℃条件下,功率密度为174 mW·cm~(-2),极化阻抗为0.277Ω·cm~2。所合成NiO/8YSZ复合阳极在SOFC阳极材料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2025年08期 v.61;No.441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1K]
  • 干燥控制添加剂对二氧化硅气凝胶开裂程度的影响

    陈冰;张帆;汪启轩;魏恒勇;程思燕;张璞;陈祖辉;

    探究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乙二醇(PEG)作为干燥控制添加剂对二氧化硅气凝胶开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VP和PEG的添加量可以有效地控制气凝胶的开裂程度。当加入0.23%分子量为130万的PVP或25.8%分子量为5.8万的PEG作为干燥控制剂时,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开裂程度最低。然而,PVP的过量添加会导致气凝胶更易开裂。研究表明,PEG的添加使得颗粒团聚更明显,降低了开裂程度,且其效果优于PVP。

    2025年08期 v.61;No.441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2K]

日用陶瓷

  • 银沟遗址出土青白瓷与湖田窑青白瓷的对比研究

    马草原;王芬;朱建锋;罗宏杰;王德义;李川;王甜;罗晨琛;

    银沟遗址,地处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近年在其区域,出土了一大批种类各异的瓷器标本、素胎和窑具等。其中的青白瓷残片,釉面细腻晶莹,釉色青白洁净,胎体致密,堪比美玉,吸引了古陶瓷研究者与考古学家的高度关注,尤其对其来源问题引起了激烈争议。为进一步探寻银沟遗址青白瓷的来源,本课题组与陕西省文物勘探公司、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合作,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超景深光学显微镜(OM)、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X射线衍射仪(XRD)和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Raman)等技术,对银沟遗址出土青白瓷和湖田窑青白瓷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银沟遗址青白瓷和湖田窑青白瓷的胎釉组成与结构特征,分析了胎与原料样品中稀土元素分布和具有地球化学作用的元素比值,初步得出银沟出土青白瓷有可能为景德镇所产的结论 ;而银沟遗址和湖田窑青白瓷外观质量上的差别,则可能是由于烧成工艺变化或主量组成上的一些差别所致。研究结果揭示出,景德镇青白瓷的烧制与成熟年代可能上溯北宋甚至五代时期,而堪与银沟青白瓷比肩的景德镇青白瓷遗迹遗物,以及银沟遗址的属性问题,还有待考古工作的继续探索与研究。

    2025年08期 v.61;No.441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8K]
  • 常见植物灰的组成及成釉熔融特征分析

    邱柏欣;张晨阳;张慧;陈鑫;吴炳玮;杨环;梁昌金;吴云影;林少敏;

    利用XRF和XRD测试广东地区的松木、狼萁草、竹子、麦秆草和稻草等常见植物灰的化学和物相组成。采用“植物灰±瓷石”二元配方体系,结合高温显微镜对比和评估不同植物灰在烧成温度为1300℃下的熔融特征和制釉潜力。结果表明,狼萁草灰和松木灰的特殊组成特点使其具有较好的熔融性能。松木灰相比于狼萁草灰,更适合作为制釉的主要原料,其最佳的掺入比例在40 wt%左右,有较宽的烧成温度范围(1250~1300℃)可制得平整光滑的釉面。

    2025年08期 v.61;No.441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5K]
  • 低膨胀紫砂陶瓷的研究

    何梦真;李月明;张小娜;王宇晖;李恺;黄圆圆;

    以山西平定紫砂泥、锂辉石、煅烧滑石、龙岩高岭土等为原料,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配方组成,调节热膨胀系数,制备低膨胀耐热紫砂陶瓷。研究结果表明:当紫砂泥含量为38.1 wt%,锂辉石为38.1 wt%,煅烧滑石为9.5 wt%,龙岩高岭土为14.3 wt%时所制得紫砂陶瓷样品具有最低的热膨胀系数,其热膨胀系数α_(20~600℃)=2.21×10~(-6)/℃,吸水率为0.16%,抗热震性达到600~20℃水中热交换1次不裂。

    2025年08期 v.61;No.441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0K]

收藏与鉴赏

艺术陶瓷

  • 陶瓷雕刻在当代艺术中的融合转型与创新性表达

    洪勤浪;

    以陶瓷雕塑艺术中的雕刻为研究对象,探讨它在当代艺术中的融合转型和创新性表达。时代和个体的介入,促使创作者有了创新创意的自省自觉,历经数十年来不断尝试综合运用其他工艺技法、艺术门类的创新性研究,使陶瓷雕刻在当代艺术中充分发挥自身语言优势,并通过观念、形式、材料三种路径来完成创新性表达。

    2025年08期 v.61;No.441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 论任伯年花鸟画对刘雨岑粉彩花鸟瓷画的影响

    占馨予;余靖;

    清末著名画家任伯年的花鸟画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巨大。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探讨任伯年花鸟画对刘雨岑粉彩花鸟瓷画的影响。刘雨岑学习任伯年花鸟画,并吸收了其技法、风格和创作理念,推动了现当代粉彩花鸟瓷画的发展。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任伯年花鸟画对刘雨岑粉彩花鸟瓷画的风格、技法以及理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雅俗共赏的风格、形神兼备的技法和中西合璧的理念。

    2025年08期 v.61;No.441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 广彩瓷装饰纹样的图案符号转译与设计创新

    于成志;汤一鸣;

    文章针对广彩瓷纹样在现代转化中存在的符号提取主观化、设计转译表层化问题,以促进传统工艺当代传承为目标,重点探索了系统化的图案符号转译与设计创新路径。通过构建广彩瓷纹样的多源样本库,从形态、色彩、结构、功能与寓意五个维度定量分析并提取典型图案符号;运用构成方法完成纹样符号的现代转译设计,并通过茶具产品设计实践,验证了将图案构成分析应用于创新设计的可行性,为广彩瓷装饰的当代创新提供了可复用的方法参考。

    2025年08期 v.61;No.441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0K]
  • 下载本期数据